第92章,信来 (第1/2页)
小和村。
此时,正值半下午,大大的太阳底下,村外一条大河静静流淌,粼粼泛着光。
村口,一只公鸡扑闪着翅膀,扑腾腾飞上柴火垛,在上面咯咯咯叫着;两个老头在老槐树下下着棋,旁边二三个人围观;不远处一群小孩儿去寻掉落叶子,玩着拔叶梗的游戏。
这时,一辆驴车驶来,上面坐着乔村正等人,这是去海宁县城,赶集回来了。
“乔伯伯,今天有带信回来么?”
“对,有方家哥哥的信么,我可喜欢听了。”
“上次说到坏邻居、好夫子……”
……
几个半大孩子围过来,纷纷问着。
“对,先读老方家的信,上次临子说到那个坏邻居,后面还不知道怎么样哩,让我这些天都心痒痒地惦记着。”
“我还是觉得老方家的信最有意思,临子写得好,乔村正读起来,就跟听说书似的,还不要钱,带我家娃娃也去听听,沾沾文气。”
“是啊,说不得也有我家宝子的信哩!”
“咱们快快去乔家,抢个好位置,坐最前面!”
“哇,都快过来,听村正读信喽!”
这些孩子们么,之所以特意问起方临的信,那自然是因为他的信有意思了,比别人家的信都有意思,当乔村正读起来,就跟听故事似的。
……
“有的,有的,有一封老方家的信。”乔村正下了驴车,摸了摸最前方一个孩子的脑袋,笑着点头道。
“乔村正,先读老方家的信!”
……
因此,也就不难理解,这些小朋友们期盼的心情了。
村中大人们听到,无论男女老幼,只要手头上没有要紧事情的,也纷纷出门,准备过去凑热闹了。
这些半大孩子闻言,顿时欢呼着,呼朋唤友,连蹦带跳向乔村正家院子跑去,兴奋好如过年似的。
“是啦!是啦!先读方家哥哥的信!”前面一群孩子们如一群小鸭子般,七嘴八舌起哄。
每次听着信,远方府城的世界,就好似为他们展开一角,能想象到画面:江河里挂着各色旗帜、来来往往的船只;码头附近,有着热油肉臊子,往上一泼滋啦啦作响的面条;能让许多人在一起搓澡的瓮堂;桂花树下,躺在藤椅上摇着蒲扇上,通晓古今的夫子……
小和村没什么消遣,这般热闹可不容错过,尤其是听着今天还有老方家的信——大人们虽不如孩子们狂热,但也是对方临写的信感兴趣的,那么有意思,就好比不要钱的说书,听到就是赚到。
“白老太,你也去呀?听说有今天有老方家的信。”
在这个没什么娱乐的时代,方临寄来的信,每每乔村正当众读起来,就仿佛为他们打开一扇窗,透过它能看到一个与小和村迥然不同、多姿多彩的世界。
当下是农闲时节,村人们男女老幼基本都来了,很快将乔家院子挤得满满当当。
之前说过,小和村没什么隐私,一家人的信,乔村正来读,大家伙儿都纷纷围起来听。
“有老方家的信,二丫妹妹,快过来听!”
……
一时间,好多人都要求先读老方家的信,尤以孩子们最为积极,反倒是收信的人,老方家的方爷、方奶、大房、二房、四房,直接被代表意见了。
方临自己都不知道,这写来的信,竟在村中积累了这么高的人气。
“行,那就先读老方家的信。”
乔村正从善如流,找出老方家的信,拆开,也没有吊众人胃口,直接就读起来。
在他开口的瞬间,偌大挤满了人的院子,一下子变得极为安静,落针可闻,尤其是前面那群孩子们,一个个紧紧闭着嘴看过来,眼睛闪亮亮的。
信的开头,照常是对老方家众人的问候、关心,无一遗漏,每次还总不重样,然后就是喜闻乐见、最有意思的府城生活了,有府城风光,也有府城见闻。
今日这一部分格外精彩:去茶馆看戏,赠送糖饼、干果,看《精忠传》樵夫打了‘秦桧’;杨举人办宴席,请来了孙二娘,准备了三百羊、五百鸭、八百鱼,每样只取一点,剩下的都拿去做流水席;府城下了雪,码头挑工有不要钱的姜汤;天冷了,书肆掌柜免费发棉袄;方临救了小学童,方父成了码头管事;坏邻居不听欧夫子的劝告,执意赌博,妻离子散……
最近,方临又在练习文笔,为将来写《三国演义》做铺垫,故而写起这些事情,娓娓道来,生活小事中可见脉脉温情,让人触动万分。
乔村正也是个妙人,读起信来,声音时而高昂,时而低沉,抑扬顿挫,仿佛将人代入其中。
等他读完,偌大一个院子里还保持着安静,片刻没声音,众人好似都在回味,好一会儿后才纷纷开口。
“真好啊,在府城想看戏就能去,咱们村就不成了,上次戏班子来,还是前年吧?”
“我最中意那流水席,什么羊啊、鸭啊、鱼啊,这么多肉菜,还都不要钱地让人吃,我若是在那儿,还不得美死?”这人说着,咕咚吞咽了口口水。
“王老三,瞧你那点出息,就知道吃吃吃。没听信中说么,方老三如今可是了不得,成了码头管事,不知道能管着多少人哩!”
……
村人谈论着这些见闻,最终,尽数化作对老方家的羡慕。
若说码头一个小管事,在府城远远算不得什么;但放在小和村,就是降维打击,可称得上一句发达了。
信中带回来了这个消息,也算是衣锦还乡了,方父人不在,老方家其他人便代替享受了这份荣耀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