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千五百五十七章 智能终端的设计思路 (第2/2页)
接下来的几天里,周至就开始和沪上和蜀都联络,主要是告诉李光南自己关于智能终端的想法。
从技术上来讲,周至和麦小苗的设计方案是对四叶草集团来说不存在技术障碍的,不过李光南对于周至这个理念却有点不是太看好。
如果从成本压减的角度出发,那利用现在已经不在专利保护期里的VT100协议开发字符终端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案,也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场景,无非就是界面丑陋一些,只用键盘上下键和回车控制光标在由字符构成的画面上的移动,能够满足基本需要。
但是周至认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,因为字符型的VT100终端无法实现许多文档编辑的功能,没有鼠标的帮助,没有多画面自由切换,没有分屏功能,最关键的是没有图象处理功能,对于许多工作场景是无法完成的。
但是要加上这么些功能,这台终端的作用其实已经和电脑的用处差不多了,甚至可以这么说,只需要给代替主板加CPU的算力卡加上更大空间的硬盘,再把处理器换一换,本身就是一台电脑。
现在算力卡上使用的处理器和传统的CPU还有些不同,CPU是电脑用的核心处理器,他的主要功能是解释指令,处理数据,指挥统筹,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心脏。
CPU基于低延时设计,它具备强大的算术运算单元,可以在很短的时钟周期内完成强大的运算,这就需要它具备巨大的缓存和算力单元。
但是四叶草的算力卡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,因为它是靠组建神经网络来进行运算的,因此它面对的是类型统一,但相互间无太大依赖的大规模的数据,以及不需打断的纯净计算环境。
因此它在设计之初,就采用了基于大吞吐量的设计,采用了众多的计算单元,但是将控制逻辑和优化电路进行了大量简化。
它本身是通过计算后将数据“向后传”,通过组网进行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联动方式,来进行复杂问题处理的。
这种方式其实与一种板卡十分的类似,那就是具有图形渲染能力的——显卡。
上一世的技术发展也的确是如此,早期的神经网络都是采用CPU进行训练,但到了后来,各类模型全都换成了GPU,即图形处理器,尤其是3D硬加速图形处理器,最后成为了构建神经网络的大型组网单元。
周至懒得走那样的弯路,研发的东西功能其实和后世3D算力卡的功能类似,但是直接就叫算力卡了。
但是现在要让算力卡重新具备电脑主板加CPU的功能,在设计上肯定也就得往回改一改,好在也不是真要成为个人电脑,这是图形化处理终端而已,与算力卡之前的功能高度契合,倒是也不用改太多。
但是成本无论如何也比纯字符处理终端要高。
周至也只好耐心劝说李光南,咱们现在算力卡的生产能力是现成的,两种芯片的生产能力也是现成的,至于其余的各种接口协议,和索尼,三星,松下关系都非常良好,加上自己这边还有TYPE-C接口这个神器,大家进行资源共享,问题不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