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千一百零二章 融合期的风格 (第2/2页)
他和梵高一样患有间歇性的精神分裂症,尤其是到了后期遭遇压力以后,病情越发严重,因而在当时人眼中,是一位疯子画家。
但是那种执着,倔强,野性,甚至疯狂的精神,表现在画作之上,那就是扑面而来,极其生动的表现力。
这件作品没有被安思远捐赠出去,而是成为他的私藏,足见其对这张画的喜爱。
“小朋友也爱这幅画?”一个声音在周至身后问道。
“哦。”周至转过头来,才发现安思远和侯钟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站在了自己的身后:“这是我的一位老乡,他的作品我喜欢用一句诗概括——几因风雨长精神。”
“哦?”安思远眼神一亮:“用这句诗歌来形容石先生作品中内蕴的灵魂,当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这是谁的诗?”
“这是宋代王韶王襄敏公诗歌中的一句。”周至说道,然后又指向画旁边的造像:“他大概比这尊菩萨造像早一百年。”
“我听说过,似乎是一位悲情的军事家。”安思远捏着手里的烟斗:“为宋朝政权开拓了西北边境,在与西夏的抗争中一度占领了上风。”
“就是他。”周至笑了:“安先生的国学积淀,胜过我们许多的国人,实在让人佩服。”
“很多人认为这个造像是宋代早期的,看来你觉得不是?”
“安先生考较我来着。”周至笑道:“宋代早期继承唐末的遗风,木雕造像重工艺而轻装饰,对于彩绘,敷金这些手段,较少采用。到了真宗时期方才开始抬头,不过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用在道教造像上。”
“这件菩萨造像有彩绘,有敷金,从工艺来看北方造像风格突出,再结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佛教的推崇,我个人认为将年代再往后推一推更为合理。”
“还有就是这尊菩萨的开脸,明显较同时期北方的开脸瘦削,应该是杭扬一带‘南工北渐’带去的风格影响,有融合期的风格……”周至突然想到安思远的一项事迹:“安先生九一年在港岛成立了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,并带头捐款,筹资约六百万港币,使五座濒于倒塌的安徽古民居得以修葺。九二年又深入到安徽黄山,捐款修缮了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‘宝纶阁’。这个造像,莫非是当时在安徽购得的?”
考虑到造像时期金人势力已经扩张到两淮,这个猜测大有可能。
侯钟晋赞赏道:“安先生,我说小周先生的水平不错吧?”
安思远点了点头:“这尊造像确是我九零年在英伦购得的,我觉得非常精美。”
“不过你说这几件事情的确也有关联,按照中国的传统,如此精美的造像,应该有相应的佛龛与之匹配。而佛龛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寺庙的建筑构件,我也是得到这尊造像以后,才开始关注起中国古建筑的,之后才有了九一年和九二年的两次捐款。”
“等到九三年,好像就由你和杰西成接手了。”